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报告_新能源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1.曹德旺点评新能源汽车现状,该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2.汽车制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政策是推动消费需求集中释放的力量
3.关于新能源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4.汽车行业的前景怎么样?
5.汽车行业的现状分析
目录1、2021年国内乘用车及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整体情况1.1 乘用车销量终止三年连跌,新能源渗透率达14.84%1.2 燃油乘用车和新能源乘用车的月度增速持续分化1.3 12月新能源乘用车月零售渗透率创历史新高1.4 新能源乘用车中纯电动和插电混动的比例持续稳定2、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厂商及车型表现2.1 <a href="s://db.auto.sohu/sgmw-1010/6178?tag=article-web" title="宏光MINIEV" target="_blank">宏光MINIEV(参数|)、<a href="s://db.auto.sohu/tesla-2068/6393?tag=article-web" title="Model Y" target="_blank">Model Y(参数|)和<a href="s://db.auto.sohu/byd-2007/6032?tag=article-web" title="秦" target="_blank">秦(参数|)PLUS新能源车型前三2.3 不同价格区间的车型竞争程度差异较大2.4 2021年销量TOP30车型的增速和价格分布3、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业务3.1 造车新势力3.2 三大民营车企3.3 六大国有汽车集团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和技术成熟,2021年内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单月销售渗透率突破20%,乘用车的电动化趋势正在逐渐明朗。
凯联产业研究院为及时、快速、有效的追踪乘用车电动化的节奏,并理解车企在车型、价格、功能上的布局和选择,将在中汽协、乘联会等官方权威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易车APP车型销量、价格、功能(智能化)的数据收集,以月度时间维度推出新能源乘用车持续跟踪报告。
本次将结合2021年12月和2021全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表现数据做观察和总结。
1、2021年国内乘用车及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整体情况
1.1 乘用车年度销量终止三年连跌,新能源年度渗透率达14.84%
2021全年国内乘用车零售量总量为2014.6万辆,较2020年的1928.8万辆增长4.3%,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的三连跌。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全年零售量为298.9万辆,较2020年的110.9万辆增长169.1%。新能源乘用车的年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到了14.84%,较2020年提升了9个百分点。
截止2021年底,我国乘用车保有量为2.亿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64%,与上年相比增长59.25%。
1.2 燃油乘用车和新能源乘用车的月度增速持续分化
2021年全年的乘用车月度零售数据在1-5月份为正增长,6-11月份出现了明显的同比负增长,其中最大的单月同比降幅-17.3%出现在9月份。12月单月销量为210.5万辆,同比降幅收窄至-8%。燃油乘用车和新能源乘用车的月度增速分化是2021年重要的现象。
分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细项来看,乘用车销量的疲软主要来源于2021年4月份以后的燃油乘用车销量与历史相比持续下降,同比增速始终维持在-15%以上,最大同比降幅出现在9月,达-30.7%。而新能源乘用车的同比增幅全年维持在100%以上,为全年乘用车销量的同比正增长做主要贡献。
1.3 12月新能源乘用车月零售渗透率创历史新高,达22.6%
近19个月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逐渐走高,自2020年6月份单月渗透突破5%,2021年3月单月渗透率突破10%,9月突破20%以来,月度渗透率持续向更高水平增长。
1.4 新能源乘用车中纯电动和插电混动的比例持续稳定在8比2
12月纯电动乘用车零售量为39.2万辆,插电混动乘用车零售量为8.3万辆,从近12个月的对比表现来看,纯电动占新能源乘用车市场80%,插电混动占20%的市场格局较为稳定。
2、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表现
2.1 <a href="s://db.auto.sohu/oula1/5698?tag=article-web" title="黑猫" target="_blank">黑猫(参数|)、奔腾<a href="s://db.auto.sohu/besturn-2047/6477?tag=article-web" title="NAT" target="_blank">NAT(参数|)的增速表现较为亮眼。
2.3 不同价格区间的车型竞争激烈程度差异较大,15-20万区间竞争最为明显对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分价格区间来看,20-30万区间的销售整体落后于10万以下、10-20万以及30万以上的区间。
5万元以下区间几乎是宏光MINIEV的天下;5-10万区间的前三名比较均衡,小蚂蚁、奔奔E-Star、欧拉黑猫销量均在6万辆以上;10-15万价格区间内秦PLUS新能源销量优势较为明显,同时第三位也是比亚迪旗下的<a class="hidden" href="s://car.yiche/yuanev/" title="元新能源" data-keyType=
曹德旺点评新能源汽车现状,该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补贴持续退坡,“双积分”政策拉动产业链发展
补贴逐步退出将引导行业进入市场化有序竞争
多家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披露了2018年业绩预告,新能源客车、电机电控等相关企业利润大幅下滑。分析人士指出,电机电控、负极材料、电解液等环节出现产能过剩或产品同质化现象,未来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报告分析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经历由慢到快、由量到质的关键爬坡期,2020年后即将迎来补贴退出后的平价时代。补贴逐步退出将引导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市场化有序竞争。
2018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突破120万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量为21.4万辆,销量为22.5万辆,同别增长43.4%和38.2%。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7.7万辆和19.2万辆,同别增长37.2%和33.5%;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6万辆和3.2万辆,同别增长78%和67.9%。
累计方面,2018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7万辆和125.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9.9%和61.7%。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8.6万辆和98.4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7.9%和50.8%;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3万辆和27.1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22%和118%;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均完成1527辆。
2018年1-12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统计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市场竞争加剧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包括整车、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电池材料、上游以及锂电设备、充电设施环节。
寒锐钴业预计,2018年归属于股东净利润比上年增长56%-67%。对于业绩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公司表示,三元锂电池市场需求量加大,钴产品销售量、价齐升。此外,公司募投项目产能进一步释放,带动产销量增长。
中通客车预计,2018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2500万元至3750万元,下降80.39%至86.93%。公司表示,2018年经营业绩同比大幅下降,主要是新能源客车补贴政策持续退坡,公司销售收入下降。同时,新能源客车推广补贴资金未到位造成公司融资费用增加。
蓝海华腾预计,2018年归属股东净利润为2200万元至3200万元,较上年下降75.05%-82.85%。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公司表示,国内新能源商用车产销量呈现负增长,行业竞争加剧。公司新能源汽车产品订单出现明显下降;受整车厂商控制成本的影响,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产品价格持续下降,而公司部分电子元器件原材料价格有所上升。
从目前情况看,电机电控、负极材料、电解液等环节都出现产能过剩或同质化现象,未来竞争进一步加剧。
上述报告分析指出,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市场处于成长期,制造商营收有望出现增长,但整体利润率不乐观。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和产业链中议价能力弱等因素导致电机电控厂商利润下滑明显;负极材料规模投资建设石墨化产能仍将持续,行业或出现产能过剩加剧,出现量增价降利减局面;锂电设备淘汰和并购仍会继续,由于行业发展初期不同锂电设备供应商的客户结构差别很大,小型设备供应商在客户结构方面处于劣势,锂电设备环节的集中度将提升;充电桩产品同质化严重,近几年无技术革新的背景下,充电桩制造商将面临激烈竞争。
补贴持续退坡,市场份额有望持续集中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发展至千亿级产值,2017年产销达8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50%,2018年前11月已突破百万辆。作为中国制造2025方针的核心焦点,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经历由慢到快、由量到质的关键爬坡期,2020年后即将迎来补贴退出后的平价时代。
报告数据预计2018年-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分别达到110万、160万和210万辆,动力电池装机量将分别达到50GWh、79GWh和110GWh。动力电池价格下降、电动车续航里程持续提升,将拉动单车带电量提升。随着国家补贴政策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持续提升,行业“领头羊”表现出显著技术竞争力,研发投入规模优势凸显,市场份额有望持续集中。
此外,补贴逐步退出将引导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市场化有序竞争,预计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将继续退坡。预计高续航、高能量密度车型将获更强的支持力度。
2018年7月初,中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平台上线,乘用车企业“双积分”交易正式启动。
“双积分”政策核心是从供给端促进纯电动车的普及。目前“双积分”政策规定的比例对于现阶段车企来讲,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在不外购积分的情况下,基本都可以在2019年-2020年通过双积分考核要求。不排除未来政策会从供给端继续施加压力,提高“双积分”政策新能源积分比例,倒逼车企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产品的投入,拉动产业链发展。
汽车制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政策是推动消费需求集中释放的力量
全球新能源汽车板块迎来了一波暴涨。美国有特斯拉,而我们则有蔚来汽车。说不好听点,这年头你要是不懂点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知识,那你出门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今日,福耀玻璃的曹德旺先生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看法在网络上大火,曹德旺表示,新能源汽车本质上是电动车,有些企业称其为新能源汽车无非是想拿补贴,但企业靠补贴是活不长久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这块可能已经累积了一定的泡沫,可能最后又会浪费很多钱,又产能过剩。?
那么问题来了,曹德旺说的是当前新能源汽车搞得过火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泡沫,大家需要注意这个问题。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新能源汽车真的有泡沫吗?
曹德旺说很多公司是拿补贴,我认为这个话说得在理,国内很多所谓新能源车,就是把以前的燃油车加上电池,换上电机。价格却比燃油车高出太多太多,主要就是骗补贴。
任何新兴产业上市初期都是会有泡沫的。但是有泡沫不等于没有市场潜力,市值说白了是把企业的未来价值和期望利润体现在了现在的股价上。对于投资者来说,大家赚的是什么钱?那就是股价形成泡沫的钱。
特斯拉发展了17年,也就2019年开始宣布盈利,像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这些新的造车势力,他们的股价也在近2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蔚来汽车,2019年的时候,李斌还是那个最惨的男人,可到了2020年之后,蔚来汽车的市值是超过了宝马,这让一众投资者们极度疯狂!
现在新能源汽车这块的玩家太多了,像蔚来、特斯拉以及小鹏这样的玩家都不说了,恒大也宣布造车,前段时间也传出了小米要造车,如果说是造车仅靠砸钱就能搞定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的创业也太简单了吧?所以,新能源汽车肯定是有泡沫的!
福耀玻璃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受益者?
曹德旺说出了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泡沫,但曹德旺没有说的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这使得福耀玻璃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为何呢?福耀玻璃可以说是?玻璃圈?中的劳斯莱斯,福耀从上游原玻浮法线到夹层钢化玻璃生产线再到下游的包边总成产品已经形成的产业链,有很强的产品议价能力以及成本竞争能力。
像宝马、奔驰以及比亚迪这样的汽车厂商,他们都是福耀玻璃的客户。随着近2年新能源汽车的强势,福耀玻璃也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受益者。从2019年开始,福耀玻璃的股价就开始一路高涨,到今天差不多快涨了2倍,这说明资本市场还是闻风先动的。
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车的长期发展?
我个人认为,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最为确定性的趋势之一。短期来看,确实存在一定的泡沫,但长期来看,新能源必将成为我们的支柱产业之一。
为何呢?凯恩斯在1936年所写的《通论》曾经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挖坑?理论: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这叫创造就业机会。雇两百人挖坑时,需要发两百个铁锹;当他发铁锹时,生产铁锹的企业开工了,生产钢铁的企业也生产了;当他发铁锹时还得给工人发工资,这时食品消费也都有了。等他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时,还得发两百把铁锹,还得发工资。
如何理解呢?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不是为了环保,什么能源也不重要,是为了创造新需求,拉动消费,带动经济增长,说白了就是让更多的人有事情做懂吗?
关于新能源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汽车 制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政策因素是推动消费需求集中释放的主导力量
一、报告概要
受肺炎疫情影响, 汽车 市场一季度大幅下跌,二季度起逐步回暖,细分领域表现有所差异。
近年来,消费政策和不动产市场走势逐步成为乘用车市场的重要影响要素,疫情后复工复产叠加消费鼓励政策落地,乘用车市场温和复苏,头部企业恢复更快,市场格局呈现分化;节能减排的政策形势已定,新能源市场参与主体趋于丰富,续航能力和性价比可能替代补贴要素而成为影响市场的主导因素。预计2021年,经历连续负增长后,乘用车市场有望迎来温和增长。
商用车恢复速度整体快于乘用车,环保趋严下的换代需求和电商扩容下的物流需求是拉动货车市场的主导力量,客车市场由于新能源需求回落和出行方式多样化,市场仍处负增长。考虑到货车市场老旧车型的替换需求已经历集中释放,2021年或将回落,电商物流和长期建设需求仍能对货车市场形成支撑;客车市场尚处转型期, 旅游 客运市场的开发尚需一定时间培育。预计2021年,商用车市场仍有望保持良好需求,但或难维持较高的增长。
整体看, 汽车 制造行业集中度高,近年来景气度持续波动,产业内部的、资本和利润均向头部企业靠近,市场格局分化。 汽车 制造行业发行人主体级别集中于AAA高等级,2019年以来,行业景气度波动加大了存续债发行人在利润水平、营运资本压力方面的差异化;随着信用风险不断释放,外部资金趋于谨慎,级别偏低且依赖于再融资的发行人面临资金成本提升、再融资渠道收窄的双重压力,部分发行人发生级别调降甚至债券违约。由于 汽车 行业的高度市场化,未来,直接融资渠道仍会趋紧,外部及便利性将进一步集中于头部企业,行业并购及企业合作的机会或将出现。
二、行业概况
受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的 汽车 市场处于 历史 低点,二季度起逐步回暖,商用车恢复速度快于乘用车,景气度快速回升,企业库存水平也相应高于上年同期;乘用车前十月累计销量仍低于上年同期,但企业库存压力也低于上年水平,库存压力的缓解有助于后续的业务拓展。
在已经过去的近十年来,中国 汽车 保有量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保有量相比国际平均水平仍有差距,但受制于人口密度、交通拥堵、限行政策以及基数规模大等因素,保有量增速呈现逐年放缓的态势,2019年步入个位数增长;同时,随着环保要求全面提升以及消费鼓励政策持续,新能源 汽车 市场得到快速推广。截至2019年底,中国 汽车 保有量为2.60亿辆,相比上年底增长8.21%;其中,新能源 汽车 和私人 汽车 保有量分别为381万辆和2.07亿辆,相比上年底,前者大幅增长45.98%,后者略有下滑0.14%,政策拉动下,新能源 汽车 实现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9月底,中国 汽车 保有量达2.75亿辆,较上年底增长5.77%。
2012年以来中国 汽车 保有量及变动态势(单位:亿辆、%)
中国 汽车 市场产销规模2009 2019年持续位居全球首位。2019年,中国 汽车 产销量延续上年下滑态势且降幅较上年更深,产销分别完成2572.10万辆和2576.90万辆,同别下降7.50%和8.20%,其中乘用车下滑较快。2020年初爆发的肺炎疫情对中国 汽车 市场影响显著(2月市场基本处于冰点),1 3月单月销量同比降幅均在2位数,后随着疫情有效控制、工厂及门店复工而逐月回升,5月以来单月销量同比增速保持2位数,商用车市场(尤其是货车)表现出强劲回升、乘用车市场增长偏温和;7 9月,中国乘用车和商用车销量较上年同期分别上升7.75%和46.69%,相比1 9月销量增速分别提升20.1和26.6个百分点,三季度回暖主要依赖于宏观经济恢复、市场促销及新车投放力度加大以及去年同期低基数(国六实施的阶段性影响)等因素支撑,10月市场仍维持较快增长。2020年1 10月,中国 汽车 市场销量仍低于上年同期。
2020年以来中国 汽车 市场产销走势(单位:万辆、%)
市场在疫情有效控制后得以逐月恢复,乘用车和商用车的库存呈现差异化走势。商用车企业库存水平始终处于2018年春节后的高点,销量快速恢复的同时,库存保持充裕,有助于应对四季度销售高峰。乘用车企业库存水平自8月份逐月下滑、整体低于上年水平,10月份降至64.3万辆的低点,库存压力轻,但若对年底销量有较高预期、并配套相应促销规划,后续不排除提高排产;从经销商角度看,2020年7月峰值过后,经销商库存系数整体高于上年,其中合资品牌系数8 10月均高于上年同期,自主品牌8 9月低于上年同期、10月超过上年同期。
2019-2020年10月中国 汽车 分品类季度销售与库存走势
三、盈利及营运资本周转能力分析
1. 汽车 工业整体状况分析
市场经营主体稳步扩容,行业集中度高,头部企业规模化优势显著;近年来,行业内亏损率不断提升,盈利能力和流动资产周转效率有所回落, 汽车 工业内部分化凸显、和利润向头部企业集中。
截至2019年底,根据国统局数据, 汽车 工业企业(包含整车、零配件和改装等环节,下同)共计15396家(较上年底增加1.46%);2019年,该类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为5.25亿元/家、平均利润总额为2453.26万元/家,其中年度亏损企业3288家,亏损企业比重为21.36%(上年为18.00%);2020年前三季度, 汽车 制造企业家数升至15543家,亏损企业比重升至26.13%,平均营业收入和平均利润总额分别为3.60亿元/家和2320.72万元/家,平均亏损额较上年同期略有收窄。
从 汽车 工业重点企业(集团)(以下简称“重点企业”)的角度看。根据中汽协数据,截至2019年底,重点企业共计371家,其中21.56%的企业年度亏损(上年为16.62%),2020年9月底的亏损率进一步上升至32.51%。2019年,重点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和平均利润总额分别为109.01亿元/家和8.42亿元/家,2020年前三季度,上述两项指标分别为73.84亿元/家和5.76亿元/家。
从行业集中度的角度看,以2019年为例,重点企业数量占 汽车 制造企业的2.41%,贡献了全行业50.02%的营业收入和61.39%的利润总额1,和利润明显向头部企业集中。
2018-2020年9月 汽车 制造行业主要财务状况(单位:个、万亿元、%)
从盈利能力和营运周转效率的角度看,以上述重点企业为样本,根据中汽协统计数据,2019年以来销售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均呈现下滑,销售费用率稳中回落,资产负债率有所提升,财务费用上升较快但占营业收入比重低。
2018-2020年9月 汽车 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盈利及周转指标(单位:个、万亿元、%)
四、行业展望
受肺炎疫情影响, 汽车 市场一季度大幅下跌,二季度起逐步回暖,商用车恢复速度整体快于乘用车,商用车库存充裕、有助于应对四季度销售,乘用车库存处于相对低点,考虑到四季度为销售旺季,且大型企业库存高于往年,四季度可能加大市场分化。
2020年4月以来,乘用车市场受益于政策提振、合资品牌下沉市场以及新能源市场三季度回暖,下半年销量逐步回升,但市场格局趋于分化,自主品牌面临压力,部分政策延续至年底,市场四季度有望维持高位,全年预计仍小幅下滑(2019年四季度高基数)。目前,节能减排的政策形势已定,各地纷纷出台政策鼓励消费,造车新势力全面布局高中低市场(中低市场走量、高端市场奠定品牌),双积分政策即将启动施行,2021年传统燃油 汽车 仍面临较大压力,合资品牌渠道下沉的压力下,自主品牌转而倾斜于布局完整价格体系的新能源 汽车 的可能性较大;新能源市场格局初定,电池厂商纷纷扩能以应对市场增长,若动力系统和 汽车 电子系统随着规模化而实现成本压降、续航提升(关键在于缩短与燃油车差距),新能源市场有望销售提速。预计2021年,经历多年负增长以及宏观层面消费激励,乘用车市场有望迎来温和增长。
投资和物流需求拉动的商用车市场具有一定周期性,在复工复产后快速恢复,环保趋严下的更换需求和电商扩容下的物流需求是拉动市场的主导力量。预计2021年,由于近年来集中释放一波环保要求下的替换需求,淘汰老旧车型的需求在2021年或将回落;但一方面疫情后持续鼓励消费,物流需求有望延续高位,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将受地方债务规模约束,综合作用下,货车市场或仅持平于本年;客车市场处于转型期,一方面磷酸铁锂电池的续航加大可能带来更为广泛的用途开发,另一方面, 旅游 客运市场的开发及转型尚需一定时间培育。
汽车 市场行业集中度高,头部企业规模化优势显著, 汽车 制造行业发行人主体级别集中于AAA高等级。2019年以来,行业景气度波动加大了存续债发行人在利润水平、营运资本压力方面的差异化;随着信用风险不断释放,外部资金趋于谨慎,级别偏低且依赖于再融资的发行人面临资金成本提升、再融资渠道收窄的双重压力,部分发行人发生级别调降甚至债券违约。由于 汽车 行业的高度市场化,未来,直接融资渠道仍会趋紧,外部及便利性将进一步集中头部企业,权益类资金(含私募基金等长期资金)或将加速进入 汽车 产业,行业并购机会或将出现。
汽车 制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第一章总论
1.1 汽车 制造项目背景
1.2可行性研究结论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第二章项目背景与投资的必要性
2.1 汽车 制造项目提出的背景
2.2投资的必要性
第三章市场分析
3.1项目产品所属行业分析
3.2产品的竞争力分析
3.3营销策略
3.4市场分析结论
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4.1建设场址地理位置
4.2场址建设条件
4.3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
5.1项目组成
5.2生产技术方案
5.3设备方案
5.4工程方案
第六章总图运输与公用工程
6.1总图运输
6.2场内外运输
6.3公用工程
第七章节能
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7.3节能措施
7.4节水措施
7.5节约土地
第八章环境保护
8.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
8.2环境和生态现状
8.3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8.4环境保护措施
8.5环境监测与环保机构
8.6公众参与
8.7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
9.1劳动安全卫生
9.2消防安全
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配置
10.1组织机构
10.2人力配置
10.3项目管理
第十一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
11.1项目建设管理
11.2项目监理
11.3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
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2.1投资估算
12.2资金筹措
12.3投资使用
12.4投资估算表
第十三章工程招标方案
13.1总则
13.2项目用的招标程序
13.3招标内容
13.4招标基本情况表
第十四章财务评价
14.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14.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14.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14.4财务分析
14.5不确定性分析
14.6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五章项目风险分析
15.1风险因素的识别
15.2风险评估
15.3风险对策研究
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
16.1结论
16.2建议
附表:
关联报告:
汽车 制造 项目申请报告
汽车 制造 项目建议书
汽车 制造 项目商业书
汽车 制造 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汽车 制造 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汽车 制造 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汽车 制造 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
汽车 制造 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
汽车 制造 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
汽车 制造 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汽车行业的前景怎么样?
“展望新能源汽车”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已于2009年7月1日正式实施,《规则》强调说明:新能源汽车是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1.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 财政部、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为13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授牌,并明确了将通过补贴消费者,做大市场的模式鼓励企业生产、研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此举将推动我国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迈上新台阶。 试点推广,即以财政政策鼓励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中央财政对有关公共服务领域示范推广单位购买和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补助,地方财政对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及维护保养也将给予补助。 日前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认了补贴标准和补贴范围。此外,示范推广单位必须取招标方式择优购,并确定车型、数量、价格以及售后服务等。 2.补贴标准和补贴范围 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 混合动力汽车 最高每辆补贴5万元 纯电动汽车 每辆补贴6万元 燃料电池汽车 每辆补贴25万元 十米以上城市公交客车 混合动力汽车铅酸电池 最高每辆补贴8万元 混合动力汽车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 最高每辆补贴42万元 纯电动汽车 每辆补贴50万元 燃料电池汽车 每辆补贴60万 3.13城市试点新能源汽车 2009年春节前,财政部、科技部发出《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北京、上海、重庆、长春、大连、杭州、济南、武汉、深圳、合肥、长沙、昆明、南昌等13座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鼓励试点城市率先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通知》明确指出,中央财政重点对试点城市购置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通知》同时要求地方财政安排一定资金,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及维护保养等相关支出给予适当补助,保证试点工作顺利进行。不完全统计,中度混合动力汽车的平均成本比同类型汽油动力车贵30%至50%。4.技术难点: 目前新能源汽车国家在给予很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 科技攻关点在:1,电池能力,2,发动机系统3,电控系统; 国内科研排头兵是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的汽车学院 5.旧燃料新能源 旧能源新效率无热引擎出新路:索罗斯投资(投机)新能源的另解6.发动机效率趋向100%的旧燃料新能源 氢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新能源的方式,只是能量利用多步骤中前移的一环。而被忽视,潜力巨大的发动机或做功原理、观念的革新更是未来能源开发的第一大方向! 现在的能量利用效率不高,浪费惊人。经典的热机做功方式,能量做功的有用效率只有25%(1/4),最高也就1/3(33.3%).而100%能量中的75%(3/4)、或66.67%(2/3)都作为无用的热浪费掉了。另有意外,“班克斯热机”是利用记忆合金制成的不要燃料,不耗电力的高效发动机。 热机做功的原理是燃料产热=微观粒子的无序运动。这个热运动,平均说三维空间上每个方向的能量各占1/3,而热机做有用功的也就三维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维度。其他二维方向上的能量只好作为废热浪费掉! 几十年前已经开始冷落的“绝热发动机”没有象“古典热机原理”预测的那样提升发动机的效率。证明古典热力学机理模型有了问题!而且是大问题!热机出口温度与入口温度的比不是决定发动机效率的关键因素! “绝热”显然已经不是提高热机效率的好创意。原因何在?源自“新热力学发动机原理”!“无热发动机”。当热已经产生,无序运动已经出笼,魔兽就控制不住了!引擎的效率被这1/3或1/4极限桎梏住了。陶瓷“绝热”只是没有诊断对的“错方”,用错药就是必然。 当旧能源(包括新能源)没有产热,新引擎100%做功才会成为可能!也就是旧、新能源微观做有序的一维的运动,发动机的效率才能回归100%,浪费的2/3或3/4能源才可引尔能发,不向或少向环境排泄废热,污染环境,节约大自然的! 充分利用好旧能源,为新能源的完美浮出打好前站,做好基础!
汽车行业的现状分析
动力锂电池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孚能科技(688567)、亿纬锂能(300014)、国轩高科(002074)、澳洋顺昌(002245)、鹏辉能源(300438)、欣旺达(300207)。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与装机量、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中国加氢站数量
1、动力锂电池呈现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痛点待解决
——疫情影响下,动力锂电池需求保持增长
锂离子电池是当前动力电池的研发重点,具有能量损失小、转换效率高、加速快等显著优势。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市场供需规模较2019年大幅提升,2021年我国动力锂电池装机量为154.5
GWh,同比增长142.9%;出货量为220 GWh,同比增长175%。
——续航短、充电慢、安全问题为主要痛点
电气化是双碳愿景下交通动力的主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比内燃机汽车排放的废气更少,若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便是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然而,锂电池作为交通动力存在续航短的劣势。相较于燃油汽车而言,纯电动汽车存在的最大痛点便是续航里程,传统燃油车加满一箱油可以开到600公里乃至更多,但普通的纯电动汽车只能跑200-400公里,而续航里程可达到500公里以上的高性能纯电车则将面临价格难以下调的困境。在雨天或低温天气,动力锂电池受环境影响明显,纯电动汽车实际续航里程还会进一步下降。
其次,充能耗时较长也是动力锂电池的一项短板。对比来说,传统燃油车仅需几分钟便能将油箱加满,而纯电动汽车即使是快充,充电至满格也需耗费一个小时左右,慢充耗时更是长达6-8小时。大幅上升的充能时间使得纯电动汽车使用体验感降低,是抑制动力锂电池需求增长的一大阻碍。
此外,安全隐患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根据电动汽车用户联盟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一共发生过72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至少涉及25个品牌车企,38款不同车型,包括乘用车、客车,货车等多个不同用处车型。除了电池的自燃隐患外,电动汽车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也存在诸多事故风险,例如“智能化”核心技术的自动驾驶系统失灵及驾驶功能过度营销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2、氢燃料电池技术难度大,与锂电池互补为最佳发展方向
——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氢燃料电池在动力锂电池存在的续航短、充能耗时长、安全隐患等问题上均具有显著优势,而且氢燃料电池的回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被认为是未来交通动力低碳化的一展方向。然而,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面临着技术难度大、催化剂成本高昂等问题。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在交通领域落地的重要载体。从目前的销量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底,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仅有9246辆。可见,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市场刚刚起步,市场仍不成熟,处于幼稚期。据工信部于2021年初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计,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万辆左右。
——中国加氢站建设慢,规模化应用困难
2016-2021年,中国加氢站数量逐步增长,但整体建设规模仍然较小。截至2022年3月底,中国加氢站有180座在运营、18座已建成,85座正在建设,148座规划建设。我国现有加氢站中多数投资规模超过1200万元,上海驿蓝金山加氢站甚至耗资高达5500万元。高昂的建设运营成本和较长的投资回报期是我国加氢站规模化发展的最大障碍,现阶段多数加氢站还处于亏损状态,存在终端用户用氢难、用氢贵的问题,终端需求增长乏力必然又反过来制约加氢站的建设与扩张。燃料电池被认为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但其配套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困难,也是氢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一大障碍。
注:饼图数据为截至2022年3月底最新数据。
——氢燃料电池在专用运输领域具备优势
分析发现,无论是动力锂电池还是氢燃料电池都存在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痛点,如何解决或规避痛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成为新能源交通动力发展的关键。寻找各自最合适的应用场景便是优势利用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从销量结构来看,目前商用车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重点。2021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新增销量1894辆,商用车为绝对主力,其中客车1042辆、重卡777辆。
与燃油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零碳排放、转化效率高等比较优势;与锂离子电池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续航里程长、充能耗时短、安全隐患可控等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决定了氢燃料电池在长距离、连续工作时间长、载重大等应用场景的适用性较高。而针对加氢站建设成本高的问题,氢燃料电池发展可从应用场景清晰、行驶路线固定的专用车入手(例如物流车、环卫车等),利于加氢站的布置和建设。
——氢燃料电池在航空运输领域大有可为
民用航空碳排放规模占交通运输排放总量的10%左右,而且航空排放是在高海拔地区释放气体,对环境的影响是类似地源排放的2-4倍。可见,航空是交通动力降碳减排的重要抓手。
相较于锂离子电池而言,航空运输也是氢燃料电池的优势领域之一。氢能源的质量能量密度远超其他能源,且一个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推进系统可以比同等质量的电池电力系统多储存3-5倍的能量。要想提高电池系统的能量供应,除了通过技术研发提高能量密度外,一般还可通过扩大电池体积的方式实现,然而,飞机对动力系统的质量和体积均存在较大限制,动力电池在航空领域应用困难,而氢燃料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具有显著优势,可作为锂电池的有利互补。
总体而言,未来氢燃料电池将在长距离运输、专用车领域及航空领域发展较快,与锂离子电池形成良性互补。
3、燃油份额将逐步减少,但在短时间内难以被完全取代
——“碳中和”目标下,燃油动力份额下降为必然趋势
“双碳”愿景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降碳减排”相关目标规划,对新能源汽车在新增交通工具中的比例做出了明确的规划,未来燃油作为交通动力的份额必然呈现下降趋势。
——同款燃油车指导价普遍低于同款新能源车补贴价
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还存在诸多障碍,高生产成本带来的高售价便是其中之一。目前来看,从低价低端到高价高端,无论是纯电动汽车还是混动汽车,其补贴后的价格普遍高于燃油版同款车型的指导价。以长安逸动以及逸动新能源为例,燃油版逸动的指导价为7.29-10.39万元,而逸动新能源(纯电)的补贴后指导价为12.99-14.99万元,即使对新能源车有补贴,新能源版的售价也比燃油版高出5.7万元。
注:指导价查询时间为2022年3月。
——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相较于燃油车而言,电动汽车的一大竞争优势为“绿色环保”。虽然纯电动汽车在排放上的绝对优势毋庸置疑,但值得思考的是,电能生产过程中的排放不可视而不见。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力格局仍以火力发电为主要途径,其中煤电发电量占比在六成以上。在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动汽车的部分排放被转移到了上游。
此外,电池的循环利用寿命较低,大量废旧电池处理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再度污染。根据绿色和平发布的《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经济潜力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2021-2030年,中国退役的动力电池将超过700
GWh,虽可通过有效地梯次利用减少部分碳排放,但电池回收端带来的污染仍不可忽视。
可见,电动汽车的清洁环保更多的只是在使用阶段,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传统汽车厂商仍然在内燃机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
与此同时,内燃机技术也在不断地朝着高效化、低碳化方向进步,发动机热效率提升是燃油车减少碳排放的主要路径。目前,全世界主流发动机的热效率在30%-38%的范围内,少数发动机的量产热效率突破了40%。比亚迪推出的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了43.04%,超越丰田、本田、马自达成为当前全球热效率最高的量产汽油发动机。热效率提升助力燃油车节能减排,未来随着内燃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燃油动力与新能源的环保效益差距有望缩小。相较而言发展更为成熟和稳定的内燃机技术,或许仍会更受商业应用的青睐。
综上所述,未来传统燃油车可能会逐渐减少,但基于燃油车的价格优势和不断进步的内燃机技术,真实环保效益存疑的锂电动力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燃油动力。
4、未来或将形成燃油、锂电、氢燃料“三足鼎立”的格局
基于以上分析,前瞻碳中和战略研究院认为,燃油动力基于其长久以来积淀的稳定需求及部分性能的不可替代性,短时间内不会被新能源动力完全取代。锂离子电池和氢燃料电池在各自的比较优势领域发展,可形成良性互补。未来几十年,交通动力市场或将由燃油、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三足鼎立”。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汽车行业产销量分析
2012-2017年,我国汽车产量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2012年以后,我国汽车产量由高速增长进入波动增长阶段,汽车制造行业进入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阶段。2017年,我国汽车产量为2901.54万辆,同比增长3.19%;销量为2887.9万辆,同比增长3.0%,均达到近年最高值。2018年以来,一方面由于购置税优惠政策全面退出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宏观经济增速回落、中美贸易摩擦以及消费信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汽车产销量开始逐年下降。2020年全球遭遇疫情,上半年汽车行业受到冲击,全年总计汽车产量为2532.5万辆,同比下降1.37%;销量为2531.1万辆,同比下降1.78%。
2021年,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608.2万辆 和2627.5万辆,比2020年分别增长3.4%和3.8%,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局面。2022年1-11月,中国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2462.8万辆和2430.2万辆,同别增长6.1%和3.3%。
2、中国汽车销售产品结构分析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2021年,我国乘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2016年,我国乘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约为87%,达到近些年最大值,随着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出现连续下滑,2021年,我国乘用车销售量占汽车总销量比重为81.76%。2022年1-11月,乘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达87.61%。
2012-2021年,我国商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2012年,商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约为19.7%,2016年,商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为13%,较2009年下降6.7个百分点;随后商用车市场份额有所回升,2021年商用车占汽车总销量比重为18.24%。2022年1-11月,商用车占汽车总销量比重为12.39%。
3、中国乘用车产销量分析
2017年以来,购置税优惠减免造成产量及销量增长乏力。2018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首次出现产销双双负增长。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国全年乘用车实现产量1999.4万辆,同比下降6.4%;实现销量2017.8万辆,同比下降5.9%。
2021年,中国乘用车产销分别为2140.8万辆和2148.2万辆,比2020年分别增长7.1%和6.5%,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趋势。2022年1-11月,中国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70.2万辆和2129.2万辆,同别增长14.7%和11.5%,累计增速放缓。
4、中国商用车产销量分析
2012-2015年商用车市场一直比较低迷,累计销量同比负增长。虽然2014年9月以来国家稳增长政策效果显现,有助于商用车走出低谷。9月商用车环比增长明显,但同比仍然负增长。10月份、11月份商用车月度销量实现同比正增长。虽然在2014年,同比增速开始回升,但是到了2015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
2016-2020年,商用车市场回春,2016年商用车产量为369.8万辆、销售量为365.1万辆,同别增长8.0%和5.8%。2020年,商用车市场累计产量为523.1万辆、销售量为513.3万辆,同别增长20%和18.7%。在疫情的影响和汽车整体及乘用车产销同步下滑的情况下,实现了大幅的增长。
2021年,中国商用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467.4万辆和479.3万辆,同比下降10.7%和6.6%。2022年1-11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92.7万辆和301万辆,同别下降31.9%和32.1%,继续呈现两位数下滑。
5、中国汽车保有量分析
2021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95亿辆,其中汽车3.02亿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60%,扣除报废注销量比2020年增加292万辆,增长59.25%。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64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63%。
截至2022年11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15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到3.18亿辆;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超过5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达到4.63亿人。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整车制造行业需求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