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帝豪GL多少钱_吉利汽车帝豪gt
问题一:现在国产车质量怎么样 最近一两年的时间里明显体现出,同价位下国产车用料厚道,合资车减配加价。
质量是要开几年才看得出来的。五年前的国产车质量真心不咋地,不过近几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国,任何东西都是谁造的多谁进步快的。
但是五年以内的国产车都没开到五年以上,到底质量好不好,没有几年看不出来。从用料方面来看质量肯定有很大的提升。
两三年前的国产车现在用的车主基本没什么大问题,更早的国产车那时技术、质量真心不行。两三年前的国产车也就用了两三年,两三年没问题也说明不了质量没问题。
但是合资车里这这些年重大质量问题真不少啊!大众断轴门、大众DSG门,丰田刹车门、福特断轴门。些都是合资车减配、使用劣质配件造成的。
国产车技术真心不如合资车,但是便宜的合资车人家也不会给你用多好的技术,所以同价位方面合资车也别提什么技术优势。现在可以肯定的说25万以内的国产车的技术不会比同价位的合资车差。25万以上的技术,国产车还没有量产的车型,有倒是有这样的技术,只是15万以上的国产车就已经很难卖了,25万以上就更不用想了,现在国产车要把最好的技术拿出来做辆车,哪怕40万的品质,售价只要超过25万以上就是做得再好也没人买单,低于25万肯定亏本谁都不愿意做。超过40万的合资车的技术,国产车真心达不到。超过25万的合资车的技术,量产的国产车都没几个型号能达到的。
不论国产车、合资车都是中国的工厂组装的,组装工艺需要自动化生产线,好的生产线拼装出来的汽车接缝小,整体性好,车与车各部分之间的差异小。前些年合资的生产线用的汽车装配的自动化机械领先国产的太多了。要引进一条生产线都是动辄上百亿,甚至上千亿的投入才行的,那是技术封锁加资金有限,国产汽车公司没能力没渠道建设这样的生产线,所以那时国产车的质量和合资车没法比。后来合资车不用交那么多关税,又没竞争对手,所以暴利获取利润好几年,国产汽车公司也开始有点钱了,但是利润还是国外品牌的高,虽然是卖掉一辆车一家赚一半,但是国外公司要求购的配件都是他们控股或者进口配件产商的,这些配件都是高价销售给合资企业的,所以实际利润还是外国赚了大头,中国出钱出力只拿到小头。但是再怎么说也是赚到些钱了。为了摆脱被国外公司控制的局面,国产汽车公司现在都在积极的推出自己的品牌,造自己的汽车,目的都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打响自己的品牌。所以现在国产汽车都是拿着合资赚到的钱贴补自己品牌发展,几百亿投资个先进生产线,销量还不及合资的几十分之一,而且降价销售还不一定有人买。
汽车是个零部件很多,很复杂的工业产品,仅仅是一两项技术先进也说明不了汽车技术好、汽车质量好。国产车不足合资车就是造车历史短,积累经验少,每一家只是在某方面掌握某些技术,很多其他技术却还落后的许多。但是好在汽车配件里,只有发动机与底盘是被严格技术封锁的,其他配件,哪怕变速箱都能从汽车配件产商获得。
在国产车重点打出的车型上面,国产汽车公司在自己技术不行的方面都尽量购质量好于同级别合资车的配件。
底盘、发动机也可以通过收购获得技术,只是大部分收购的都是老旧技术,但是也有个别情况是收购到性能好的老技术的。
从国产车这几年的发展,先进生产线建设、使用的配件档次的情况上来说,现在的国产车质量未必比合资车差,就算差也不会差太多。
但是具体质量怎样,没经过个七八年的考验谁都说不清。
但是七八年后汽车市场格局又是怎样,也很不好说。
十年前的大众质量非常好,很多车现在都能用,但是现在的大众减配闹出的质量问题可真不少。十年前谁知道大众质量好?现在有多少人清楚大众减配?...>>
问题二:现在的国产车和合资车相比较怎么样?吉利的车质量如何? 造汽车,不像造玩具那么容易,只要价廉你几乎可以打倒任何对手。看看现在全球最大的几个传统汽车制造厂商,基本都是百年老厂。这是因为汽车不像其它行业,它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太广了。如果仅凭价格,是永远造不出好车的。但好车不一定就好卖,所以接着往下看。在零七年全球汽车销量排行前二十名中,你也可以看到好几家中国的汽车厂商,比如一汽、长安、吉利、比亚迪等等,但毕竟这只是销量排行榜,毕竟中国市场对于任何跨国企业来说,都是一块非常非常大的蛋糕,这就是国产车的优势。就我个人觉得,国产车不是不能跟进口车比,但就这个话题来说是目前来看没有比的意义。因为毕竟纯国产车还是处在起步阶段,正像当年的本田、丰田、尼桑这些日本车来说,他们也是经历了仿造、廉价的过程。这对于企业,甚至是国内的汽车制造企业来说,他们不仅要考虑造好车,而且还得考虑企业的发展,正像前面说的好车未必就好卖。从今年吉利收购沃尔沃来看,国产正在向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发展。因为他他也知道技术对于他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不管是研发还是通过收购来获取,至少说明他们真正在努力,我觉得不论是对制造商还是国内的老百姓来说,应该都是好事。再回到话题本身,就目前来看,我觉得国产车不论是技术还是制造工艺本身,整体来看都还是有差距的。尤其是制造工艺,这很能体现一个大厂名厂的整体水平。而工艺又是靠什么来提高的,那还是技术与企业的管理甚至是企业文化等等这些硬件条件所决定的。我个人买的是合资车,不是我不支持国货,而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小老百姓来说,我没有那么大的资本去支持国货。但买车的时候,我压根没有看小鬼子的车,这也是我爱国情节的最大体现了,呵呵。而且个人觉得,如果你的购车资金相对宽裕一点的话也没有什么特别要求的话,至少两年内还是考虑合资车吧。这样说,肯定有很多人骂我,但请大家告诉我,有没有见过国内哪个有钱人是买国产车的?!难道就说他们不爱国不支持国货了?!国家***支持国货,可是那红旗花了多少成本,是我们能触及的吗?!再者,就说这几年如果国产车和合资车价格一样,又有多少人买国产车?!不过未来两至五年,我很看好国产车!
问题三:现在的国产车跟合资车比到底怎么样 现在,10万以内,可以优先考虑国产!国产品牌间差距也很大,部分国产品牌已接近合资水准。5年后,15万以内,可优先考虑国产!
论技术实力,自然日、德强,但车价便宜了,比如某神车(非带T),15万公里,就会开始烧机油。这点他很清楚,也知道问题所在,但就不改良,这就是造车理念问题!
(以下参照为比较好的国产品牌)
关于耐用:
6、7年都差不多,过10年还是合资耐用。
关于小毛病:
已接近合资水准,合资车小毛病差别也是很大的,双田小毛病少,但部分合资车小毛病也不少。
...
现在国产品牌,部分已进入2.0时代,进入3.0时代还需5年。
待国产车量做起来了,在大零部件供应商那里有话语权了,也能像卡罗拉出12代车型、高尔夫出8代车型。国产车才真正开始逆袭!
而现在,国产车出2代、3代的很少,很多都是出个车型卖,卖不动就停售,也不考虑换代,像这种国产品牌,未来难有作为。
反之,部分国产品牌,全力改善已知问题,研究换代车型,迟早能做成神车!自然就能抗衡合资车!
简而言之,国产车进步明显!资金有限、要求不高,部分国产品牌已可胜任!但若追求品质生活、不差钱,首选还是合资车!国产车可以与部分合资品牌抗衡,应该是5年后!
问题四:国产车到底怎么样? 应该说 一款车的 好坏 要看车辆的返修率高低 车辆出现故障大多和不良习惯 错误操作 处理不当有关 维修时又追求便宜 快捷 导致很多不是原配零件更换进去 国产车近年来也是崛起 长城 哈佛 吉利帝豪都卖的不错 至于合资车 一样 速腾断轴 是为了节省成本 日系车 移动棺材 一样是节省成本 其实是 中国人坑中国人
问题五:有人说国产汽车好有人说国产汽车不好,说国产车耐用说国产车不耐用。国产车现在到底怎么样啊,性价比高吗 20分 我买的长安的逸动,自动豪华版,非常好用,而且碰撞星级是五星,安全系数比较高,也发生过刮蹭,还是挺硬的。只是有点缺点,就是密闭性不够好,有点漏风。另外,因为够大够宽,所以自重大导致比较费油。
其实我觉得,国产车性价比比较高,你需要相应配置的话比同等配置的合资车便宜很多。只是,你需要选择好品牌及型号,相对来说确实大多数国产车质量比较一般,作为过渡车还是可以的,几万块,用个五六年,还是不错的。另外,国产车的售后虽然便宜,但是服务比较差,需要考虑好。进口车售后服务好,但是相应的价格高很多。
问题六:国产车怎么样 大部分是山寨日系车的,发动机也大部分是三菱丰田几十年前技术为主。。。真正自己核心技术的也就是观致和纳智捷
问题七:国产车怎么样? 国产车也是有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的
第一梯队大概有:吉利 长城 比亚迪 长安 奇瑞
在SUV和皮卡上长城销量一直领先
B级轿车比较好的是吉利
新能源最好的是比亚迪
总之民企的车总体还不错,而国企基本上都是骗经费的。
长安在国企中算是有出息的,奇瑞是个半国企所以也造的出发动机
大家总是说国产车不好,实际上是心里因素,或者被国企车拖了后腿
问题八:国产车怎么样,大家说说看 因为没有核心技术,所以在行驶部分依旧很差。不过在品质,舒适性,配置上相当不错了,尤其是吉利长安,进步是国人都看得到的,如果不注重行驶品质,国产车是不错的选择
问题九:为什么都说国产车不好那方面不好 发动机,配置,做工,其实,经过多年的赶超,现在国产车也很不错了。
问题十:如今国产车质量怎样 不错,国产品牌己经和合资品牌差距不大了,甚至有的己经超过合资品牌,其实合资品牌也是中国造的,只是品牌是外国的
[?亿欧导读?]?国际化,中国车企的“最终梦想”。
作者丨钱漪
编辑丨郝秋慧、张嫣
距离成为一家世界级汽车集团,吉利似乎又近了一步。
最新的消息是:2月10日晚间,沃尔沃汽车发布消息称,正与吉利汽车筹划将双方业务进行整合,从而组建一个更加强大的全球企业集团。重组后,吉利将不仅100%控股沃尔沃,领克汽车、极星等品牌也将进入新汽车集团体系。未来,新集团或将在斯德哥尔摩上市。
10年前,吉利并购沃尔沃这个“穷小子娶公主”的故事,看起来有了一个更圆满的结局,掌门人李书福得偿所愿。
双方合并后,吉利汽车的市值可能会超越上汽集团,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汽车集团。
2月12日收盘,吉利汽车市值已达1354.80亿港元(约合1200亿元人民币),投资机构保守测算,沃尔沃估值在120亿-180亿美元之间——这意味着重组合并后,公司市值将在300亿美元左右。按双方2019年销量估算,合并后销量将达到222万辆,净利预计可达154亿元。与全球车企市值排名第九位的福特公司相当。
在资本市场上,吉利汽车的股价已经不复2018年2100亿市值的高位,这与中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不无关系。作为自主品牌头部车企,近年来吉利的日子并不好过——高端化遇困、净利润下滑,每家车企都在遭遇的难关在上市公司身上,则被不断放大。
吉利需要新题材支撑股价,并给人们更大的想象空间。
吉利与沃尔沃的合并,显然是一个“好故事”。另一方面,这也是吉利汽车不断成长的最好解读。从刚合并之初在沃尔沃董事会上的被排挤,到如今双方合并,吉利对于沃尔沃的控制力正在不断加强。
不仅是沃尔沃,近年来,吉利买下宝腾汽车、路特斯汽车等外国车企,海外之路越走越远。
外媒分析认为,此番重组也有利于吉利获得资金,偿还债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底,吉利净债务为81亿美元,是2018年同期的两倍多。在此期间,李书福斥资数十亿美元收购或增持了梅赛德斯奔驰母公司戴姆勒、沃尔沃以及路特斯汽车等公司的股份,还收购了飞行汽车生产商Terrafugia?Inc。
如今,吉利的国际化故事,要开启新的一章。
01“蛇吞象”之后
2002年,吉利在浙江临海召开了一次中层干部会议上,李书福忽然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构想:“我们要去买沃尔沃,现在起就应该做准备了!”当时,吉利汽车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
在那时,李书福就已经规划:通过收购,走入欧美市场。
2010年,在质疑声中,吉利以18亿美元从福特手中艰难收购每况愈下的沃尔沃。当时的吉利营收勉强突破200亿元,而沃尔沃汽车营收达到1130亿瑞典克朗(约合822亿人民币),不及沃尔沃的四分之一。
“蛇吞象”并不容易。然而,故事的走向让人意外。
收购之初,吉利和沃尔沃在技术研发、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为缓解双方之间的矛盾避,李书福定调:“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双方是兄弟关系,不是父子关系。”这一管理智慧为后来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奠定了基础。
当时,吉利提出:沃尔沃独立定位,塑造保持其独立品牌价值,以激发沃尔沃自身活力。
在品牌定位上,双方作出了明确区隔;市场战略方面,吉利致力于巩固沃尔沃在欧美传统市场地位的同时,共同积极开拓包括中国在内新兴国家市场,在各自优势市场相互托举借力。组织管理上,双方协商构建三层架构董事会,沟通明确规范双方职能,规避跨组织干涉等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李书福的大手笔让沃尔沃起死回生。2011年开始,沃尔沃已经扭亏为盈,不仅营收及净利润逐年见涨,全球市场销量连续六年稳定上行,吉利也在沃尔沃技术协同的助力下登顶自主品牌第一。
2019年,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约为70.55万辆,同比增长9.8%,这也是沃尔沃汽车成立93年以来,年度全球销量首次突破70万辆大关。
作为沃尔沃汽车全球最大单一市场,2019年,中国市场销量占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的22%。数据显示,2019年沃尔沃汽车在华总销量约为16.14万辆,同比增长18.2%。其中,内地市场全年销量约为15.46万辆。
02?技术融合先行
在收购后的10年里,随着彼此认同度的提升,双方的合作在近几年开始突飞猛进。
2013年9月,吉利控股集团欧洲研发中心(CEVT)开始运营,集纳了吉利、沃尔沃的研发优势。依托哥德堡优势研发,在瑞典、中国杭州三地设立研发中心,开发全新的中级车模块架构和和相关部件。
基于CEVT,双方共同打造了CMA中级车基础模块架构平台——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下一代中级车模块架构的共用体系,满足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对未来紧凑型产品的多重需求,以期在沃尔沃和吉利之间实现最大程度的平台共享。
领克的诞生便是联合技术研发的产物,在CMA架构上,分别开发出吉利旗下的领克01-05系列和沃尔沃的40系列。
技术合作随之加快。
2017年7月,吉利控股与沃尔沃成立技术合资公司,通过相互授权的方式,实现整车架构技术、高效清洁动力总成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共享与零部件联合购。
2017年8月,吉利控股集团、吉利汽车、沃尔沃三方成立领克汽车合资公司。技术合资公司按照50:50的股比,通过相互授权的方式,实现整车架构技术、高效清洁动力总成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共享与零部件联合购。
技术融合先行,让规模效应和协同优势发挥地更为明显。凭借CMA模块化平台的技术支持、沃尔沃设计支持及欧美市场成熟营销经验,领克即是吉利品牌年轻化、差异化的尝试。
沃尔沃汽车总裁、CEO汉肯塞缪尔森曾表示:“领克独特的品牌定位和商业模式将与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形成互补,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支持领克汽车的发展。”
核心部件研发方面,2019年10月,双方探讨合并发动机业务可能性。双方表示:此次整合将在研发、生产、购及运营方面的规模化效应进一步提升。
在技术不断融合的背后,是规模化摊薄成本的需求,也是双方关系的不断融洽与深度绑定。
03?资本故事
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吉利与沃尔沃的重组无疑是个利好。
实际上,沃尔沃汽车曾数次传出独立IPO的消息,但在上市的讨论中,相关投资机构给出的估值远低于吉利对沃尔沃的预期。考虑到沃尔沃在短期内不会有爆款新车上市,未来一段时间增长动能或将触顶——对资本市场来说,沃尔沃独立IPO的潜在盈利能力和资产说服力尚且不足。这导致沃尔沃独立IPO进程多次延缓。
如果沃尔沃与吉利合二为一,在资本运作上将达到1+1>2的效果。
二者在经营上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吉利在国内市场相较于竞争对手优势明显,那么沃尔沃借道吉利汽车在港股间接上市,受资本市场青睐的成算将大大提升。
对吉利而言,稳定资本市场、提振股价则是迫切需求。
自吉利汽车2005年港股上市至2018年的13年间,股价总体走势波动上升,在2018年达到2416.24亿港元(约合2172亿元人民币)的市值巅峰,股价从每股不到0.2港元暴涨150倍,至30港元高位。
但2018年车市凛冬降临后,全行业销量增长失速,吉利股价应声从高点被腰斩,低迷徘徊在每股15港元上下,两年来未见起势。
吉利背负不小的融资压力和资金压力,又囿于汽车产业低谷期,亟需好故事来获取融资并稳住股价。
单从经营层面来看,合并将带来全球化、成本及管理方面的效益增强。这与双方各自战略不谋而合,在此次双方披露的公告中,最核心目的同样如此——“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和财务上更加有效协同”。
沃尔沃在十年间汽车经营情况不断改善,2019年销量达到71万辆,但在体量和地位上仍与一线豪华品牌有差距,属于二线豪华品牌,对于汽车市场影响有限。吉利虽心怀全球,但海外市场份额却不高。
以跨国巨头的标准来衡量,二者都有局限性,这便是重组合并的意义所在,如吉利内部公告提及,"此次重组的目的是使新公司成为一家强大的全球集团。"
04?猛踩国际化“油门”
作为最早出海的自主企业之一,吉利近年来保持"全球购"节奏,李书福遍寻全球范围内更广泛的合作,不放过任何一个良机。
2017年6月,吉利收购马来西亚DRB集团旗下宝腾汽车49.9%的股权,及英国跑车品牌路特斯51%的股权,为插旗东南亚市场开道。2018年年初,李书福再豪掷70亿欧元,一举购得戴姆勒集团近10%股份,吉利控股成为戴姆勒的新晋最大股东。
如果此番完成重组合并,新集团未来实现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上市,对吉利来说,将率先成为自主品牌中真正意义上的跨国车企,另外,领克原于2020年至2021年登陆欧洲和北美市场,届时也将依托沃尔沃在当地市场成熟的营销和品牌。
吉利汽车有夺取中国市场更高占有率的野心,沃尔沃汽车意图进一步巩固欧美市场地位,双方都加足马力布局国际化,重组整合一举多得、互利共赢。
吉利近年来在全球化布局上颇为突进,每一个动作都指向发展成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全球性车企这一终极目标。毕竟李书福对吉利汽车最初的愿望便是“生而全球”。
合并潮与淘汰赛已经开启,集团国际化作战成为产业转型时代的新特征。在大浪淘沙的时代中,各国车企品牌呈现高度集中化是必然趋势,如李书福对汽车行业一直以来的预判——未来中国汽车行业将只有两三家车企活着。
因此,吉利和沃尔沃此次资本层面整合,将着重打破组织结构壁垒,促进双方在研发和购体系及管理效率上的进一步融合,以应对全球化路上降本增效的挑战。迅速凸显吉利旗下沃尔沃、吉利、领克、极星等各品牌的独特品牌特性,培育市场认知与口碑,同时实现品牌矩阵与全球布局的合纵连横。
吉利和沃尔沃第二个“十年”正在翻开序章。
而另一个事实是: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电气化、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冲击着汽车产业,白热化的竞争推动着车企直面变革,抱团取暖,在全球范围内寻协同和规模化效应,打破国际化壁垒,实现技术和资本联合出海。
2019年汽车界的合纵连横已初见端倪,FCA与PSA合并成世界第四大汽车集团,丰田与铃木斥资百亿日元各自持股,一汽、东风与长安注资T3项目,上汽与广汽抱团取暖……吉利将沃尔沃收入囊中,是业内联合作战的必然之举。
多方合作将提升利用率,降低成本,有助于协同打造成熟产品体系。如今自主品牌与传统跨国车企实力悬殊,要想在激烈角逐中虎口夺食,构建起自身的全球化体系竞争力,才有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
距离“生而全球”的梦想,吉利又近了一步。但掌控一家全球车企并让它长远的发展,绝非易事。这家汽车集团表现如何?上市之后,资本市场将给出最客观的评价。
编辑:郝秋慧、奚亭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